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

从确诊“自闭症”到上幼儿园,他只用了半年...

2018-08-15  东方启音  浏览:11774

  还记得上一回,我在公众号分享孩子害怕理发的文章吗?还记得那位帮孩子脱敏的帅帅欧阳老师吗?今天,他又给我们分享发生在东莞莞城中心OMP课堂里的小故事...

  我们时常听说:“某某的孩子实际年龄有5岁了,可是却只有1岁左右的智商,被诊断为‘XXX’症”。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很心痛,相信家长们听到这样的话就更加痛心疾首了。

  其实,我们并不应该如此看重诸如此类的诊断结果。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孩子需要提升某一块的能力,具体的计划该如何制定,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纠结一个诊断结果。

  因为,有时候一个冷冰冰的诊断结果可能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东莞莞城中心OMP Coach

  *阅读须知:有的小朋友可能因为本身社交能力或语言沟通能力比较弱,体现了自闭症的症状,但通过系统训练以后,他原本的能力提升了,发现其实不是自闭症谱系群体。

  所有的特殊障碍诊断不能通过单一方面的描述作诊断判断,一个专业明确的评估能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是否有自闭症倾向的表现,如果家长有观察到疑似的症状,建议父母尽早筛查,或通过专业测评了解孩子情况,及时的干预会对日后的训练有很大帮助!

  被误诊为“星星”的孩子

  2017年4月2号,我们在万达店举办了自闭症儿童日宣讲活动,吸引了一个叫小文的孩子的一家人。

  小文妈妈带着小文来万达广场玩,看到我们在做的自闭症宣讲活动。活动结束后,小文妈妈找到我们咨询,通过沟通以后,我们大概了解了小文的情况。

  小文,一个1岁9个月的小男孩,被一家权威医院确诊为自闭症,因为医院权威,医生坚定地说:你的小孩就是自闭症。所以,家长也慢慢接受了孩子是自闭症的事实。

  1岁9个月的小文,喜欢“嘟嘟嘟”撅起小嘴,小小的脑袋非常可爱。通过评估,我们也发现小文的一些情况,确实与自闭症儿童有些相似:

  他不会发音、眼神对视差、喜欢看灯光、喜欢玩车轮、不跟小朋友互动等。评估以后,我们给小文的家长推荐了视听课程,每周上3节课。

从确诊“自闭症”到上幼儿园,他只用了半年...

  他几乎哭了整整一节课…

  第一次上课,小文家非常重视,几乎全家出动:外婆、外公、奶奶、爸爸、妈妈都来了。

  他们来机构的第一件事,便是急忙地跑到教室的老师介绍栏寻找主课老师:了解老师的资历,排名是否靠前,是否有经验……当他们看到老师资历尚可,经验也丰富的时候,心中的焦虑终于卸下了。

  第一节课,小文对视听房间的声光设备很有兴趣,活蹦乱跳,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我们慢慢地加入了教学内容,希望小文能配合听指令,完成“拍手”、“跺脚”、“摸头”等简单指令,但小文并没有配合。

  第二节课,我们认真调整了方案,有技巧性地针对小文提出了目标要求。当小文知道老师对他有要求时,就开始哭闹,各种不配合,嘴里边哭边喊着妈妈。虽然我们用了各种安抚的手段,小文的哭闹状况仍然没有很好地改善,他几乎哭了整整一节课。

  更糟糕的是,接下来的几节课只要小文家的车子刚停在万达停车场时,小文就开始哭闹。

  小文的哭闹不配合,成了教学开展的难题。

  原来,我在小文心中是一个“坏人”

  在小文第三节课结束后,我们和小文爸爸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

  原来,小文在家备受宠爱,平时是由妈妈、外婆、奶奶照顾,接触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如今家里人知道小文的情况后,便更加宠爱小文。

从确诊“自闭症”到上幼儿园,他只用了半年...

  而小文爸爸虽然也宠爱小文,但是他为人比较严厉,对小文有严格的目标要求,所以小文对爸爸有很多的意见与不满。小文喜欢所有人,唯独讨厌爸爸。每次爸爸给小文做训练时,小文就各种哭闹,各种不配合。

  作为主班老师且为男性老师的我,也跟小文爸爸一样,对小文提出了各种目标要求,小文一下子不适应,因此受到了小文的强烈“抗拒”与“排斥”。小文把矛头指向所有对他有要求的各种“坏人”——严厉的爸爸,严厉的主班老师…

  原来我在小文的心中是一个“坏人”!

  了解了小文的家庭模式以后,我们针对上课目标做出了调整:

  1.一开始,我们先让小文妈妈先进入教室跟课,稳定小文的情绪。

  2.等小文妈妈进入教室后,哭闹的小文像是找到了寄托一样立马停止了哭声。

  3.随后我们指导小文妈妈和小文进行互动,让小文模仿妈妈的动作。慢慢的,小文跟随着妈妈做了拍手的动作,我们立马给出表扬和肯定。接下来,小文很快地学会了“拍手”、“摸头”、“跺脚”、“摸肚子”等动作。

  3.当小文和老师建立一定的信任基础之后,我们建议妈妈再次走出教室。

  4.这次小文又哭了,但哭闹并没有之前那么厉害,而且小文在哭闹的时候,还是会去配合老师完成任务。这对于小文而言,简直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和进步!

  大约在15节课的时候,小文进去教室已经完全不哭了,而且也能配合老师完成指认卡片,能安坐在椅子上轮流、等待、听指令,呼名反应等任务,同时小文的发音也多了,例如“爸爸”、“妈妈”、“奶奶”等。

  我与小文的有趣小互动

从确诊“自闭症”到上幼儿园,他只用了半年...

  小文究竟是不是自闭症…?

  有的时候,一个诊断突入袭来,我们更容易把关注点放在消极悲观的一面,这不仅限制了家长们的视角,也容易让他们的心态变得消极悲观。

  小文刚来上课时,家人们就默认了小文就是自闭症,对小文的将来并没有太多的奢求,只希望小文有一丝变化就好。

  当时小文一周上3节课,我们给小文安排的其中一节课在星期天的最后一节,几乎每到星期天的课,小文的爸爸妈妈都会反复地问:为什么他还是喜欢看旋转的物品?为什么还在玩轮子,原地转圈圈……?

  的确,小文很沉迷盯着风扇、灯等物品,这确实符合自闭症小朋友的特征。但同时,当小文配合教学之后,他的进步非常明显,随着小文的不断进步,我们发现小文对家人的依赖性也很强,这一点却与自闭症小朋友的特征完全不符合;

  于是我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小文不说话等各种表现,很大原因可能是由于家庭教养环境与教育方式造成的。

  通过种种分析和归因,我们认为小文有可能不是自闭症。

  其实,部分孩子在小时候确实会有一些特殊的喜好,父母不应该纠结孩子的特殊喜好;相反地,父母应该通过这些特殊喜好去发现孩子需要具体提升某方面的能力,例如:大动作模仿、听指令、安坐等。

从确诊“自闭症”到上幼儿园,他只用了半年...

  我与小文的有趣小互动

  半年,他从只会说“灯灯”,到什么都会说!

  想起小文刚来的时候,什么话也不会说,只会说“灯灯”。

  而今,小文在配合的情况下,进步突飞猛进,上到75节课时,2岁2个月的小文,已经可以使用中级问句进行提问,也可以进行自主回答,他的许多能力已经超过同年龄的小朋友。

  在得知小文爸爸妈妈准备送小文去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建议将等级课调整为小组课,重点锻炼小文的社交能力,为小文上幼儿园做准备。

  看到小文突飞猛进的进步,现在爸爸妈妈再也不纠结小文到底是不是自闭症了。原来,随着小文兴趣点的提升和玩玩具方式的多样化,他不再喜欢看旋转的物品了。小文爸爸妈妈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小文在东方启音上了100节课,其中75节等级课,25节小组课,在上课期间从不迟到,请假,目前小文具备的能力有:

  1、小文的发音很准确,还经常纠正奶奶的发音。

  2、在上早教的时候,当其他小朋友乱跑、乱动时,小文还会提醒这些小朋友:“别动,老师在说话呢。”

  3、小文能机智的回答有趣的问题,例如:

  老师说:小文,你长得丑不丑?

  小文回答:我现在有点丑,以后就不丑了。

  如今,小文从东方启音中心毕业之后,也经常喜欢来到中心找我们老师玩耍。这半年来,看着小文在这里的成长和变化,我们内心百感交集。

  我们让一个被“确诊”为“星星”的孩子步上了人生的正轨,也让一个家庭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有人说,我们拯救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