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

高档小区里的低温人情——自闭症儿童被“邻避”

2018-07-27  东方启音  浏览:10087

  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华联城市全景花园小区,周边交通便利、配套服务完善,属于高档小区。2018年6月,为了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优先保障优抚对象和残疾人住房需求的政策,该小区打算将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中的24套,配租给登记在册的优抚和残疾人家庭。

  7月18日本来是优抚对象选房的日子,当天阳光明媚,但是选房住户却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因台风影响,为确保安全,取消原定于7月18日的华联城市全景看房,请各家庭切勿前往现场看房,看房时间另行通知。”正在大家不解之时,一篇题为《小区房价7万5,搬进来17个精神病人,咋办?》的文章开始在微信群里传播。

  高档小区里的低温人情——自闭症儿童被“邻避”

  文章披露要入住小区公租房的17户家庭中有15户都是自闭症孩子家庭,而这些未成年的自闭症儿童却成了小区业主眼中的“精神病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优抚对象的入住遭到了小区业主强烈反对,引发了业主的邻避抗争。

  邻避抗争作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衍生品,近年来在我国开始大量出现, 2015年之前主要集中于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高污染、高风险性的邻避设施,2015年之后则更多集中于嵌入式养老院、殡仪馆等精神不悦型邻避设施,而自闭症儿童群体被“邻避”,这在邻避冲突案例中是较为罕见的。

高档小区里的低温人情——自闭症儿童被“邻避”

  笔者认为,此次业主对于自闭症家庭入住抵制事件的发生,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高档小区里的低温人情——自闭症儿童被“邻避”

  首先,业主担忧自闭症家庭入住冲击小区房价。

  《小区房价7万5,搬进来17个精神病人,咋办?》这篇文章之所以可引发业主共鸣,标题中7万5的房价非常惹眼。自2005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房价也随之飙升,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房价却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超出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但房子又是刚性需求,所以房价问题成为近年来民众关注的核心议题。17户优抚家庭的入住很可能对于小区房价造成冲击,这是小区居民内心真正的顾虑之一。

  其次,自闭症儿童被污名化。

  暂且不谈自闭症儿童被称为“精神病人”本身有多么荒谬,民众对于儿童自闭症的认知也极为欠缺,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知识普及与诊疗不到位密切相关。上述事件中,一群原本需要社会关爱的自闭症儿童被人为污名化,而污名化的核心关键词就是“攻击性”,担心自闭症儿童对于小区居民特别是儿童造成伤害,这成为了小区居民抵制17户优抚家庭入住的“合法性”。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自闭症”逐步被“精神病”所替代,业主忽视甚至是直接忽略了“自闭症”,言必称不能让“精神病”入住小区。

  从风险认知角度来讲,民众对于一起危机事件的风险认知是一个群体性叠加的过程,个人风险认知的提高造成了群体风险认知的几何倍增长,最终形成群体性的同仇敌忾。个别业主对于自闭症认知的偏差与恐慌,借助自媒体的传播造成了群体性的恐慌,最终导致了群体性抵制行为。

  再次,对于子女安全的高度关注。

  讽刺的是,业主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污名化恰恰是为了自家子女的安全。孩子的安危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而这段时间以来的几起公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业主对于子女安全的关注。近来频发的儿童小区触电事件、近几天被疯狂刷屏的疫苗造假问题等等,上述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儿童安全问题的关注,因此,业主的抗争情绪很容易被点燃。

  这次事件也可以反映出两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阶层间“断裂”亟待弥合。

  全景花园小区作为高档小区,公共服务完善,但同时房价昂贵,业主购房所承担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将要入住小区的优抚家庭享受到的是却是政府补贴后的公共服务,同样的小区、同样的公共服务、不同的价格支出,也引发了民众的不公平感,这也是另外一种“相对剥夺感”。

  其次,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亟待营造。

  前文提到,自闭症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本该享受到社会大众的关爱与照顾,而恰恰相反,现在得到的却是歧视、排斥与污名化,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而歧视与排斥只会让这个社会更加封闭,每个人都成了自闭症的受害者。

  客观来讲,业主对于优抚家庭的排斥固然不合理,但是这一事件完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予以规避。公租房政策本身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更重要的要实现群体间的社会融合。

  本次事件中全景花园小区的2栋公租房与小区主体的商品房用一道围墙隔开,并单独管理,这已经在空间上隔绝了公租房与其他小区业主的联系,更不用提社会融合了。

  同时,对于公租房的人员构成与比例也是需要统筹考虑的关键点,应当尽量避免群体性的标签化。